音箱为什么要分成不同频率和大小的喇叭单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声学设计的智慧——就是让声音还原得更完美。想象一下,如果让一位歌手同时唱低音、中音和高音,结果很可能是哪个音域都唱不好。扬声器单元也是如此,一个喇叭很难同时兼顾从低沉鼓点到清脆高音的全频段表现,专业分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核心原因
扬长避短,各司其职
声音的世界丰富无比,从大地震颤般的深沉低音到小鸟啁啾般的纤细高音,频率范围非常宽广。关键点在于:单一的喇叭单元,无论它设计得多精妙、用料多高级,都很难在这个巨大的频率范围内都表现得完美无缺。为什么呢?这涉及到物理学上的喇叭单元本身的一些“天性”。
1
低频需求“大力气”,高频需求“快身手”
低音:要发出低沉有力的声音,需要推动大量的空气。这就像推一辆很重的车,需要一个大块头、有足够力量的伙计。在喇叭单元里,这就需要一个较大尺寸的振膜,这样它前后运动的冲程可以更长,推动的空气量才够多,低音才能有劲、有深度。但问题来了,这个振膜振膜质量大,惯性也大。让它快速启动、快速停止就比较困难,尤其是面对那些需要极快速度变化的高频率声音时,它就显得笨重、不灵活了。
高音: 这些声音频率非常高,变化极快,极其细微。还原它们就需要一个能极其敏捷、高速振动的小尺寸振膜。小尺寸的振膜质量轻,惯性小,启动和停止都快如闪电,捕捉那些瞬间即逝的高频细节就非常擅长。但是,这个小尺寸的振膜力量有限,让它去推动大量空气产生强劲的低音?那真是强人所难了,声音会变得干瘪无力,甚至可能损坏它自己。
2
指向性与声音扩散
声音从单元发出时,不是四面八方均匀散开的,不同频率的声音扩散特性不同。一般来说,低音波长很长,指向性很宽,朝四面八方扩散;而高音波长短,指向性比较尖锐,像一束光柱。
一个大尺寸的低音单元,因为物理尺寸大,当它试图发出较高频率的声音时,振膜上不同点发出的声音在空间中叠加,会因为相位差导致声音在某些方向上相互抵消,使得高音的指向性变得非常尖锐,听众稍微偏离音箱正前方轴线,高音就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听感会很差。所以,专门用小巧的高音单元来处理高音,可以让声音在更宽广的区域里都能听到清晰的高频细节。
3
失真与音质纯净度
任何单元在超出它擅长的工作范围时,失真都会急剧增加。想象一下,强行让一个大低音单元去唱高音,它振膜的运动变得混乱、不规律,除了原本该有的声音,还会产生很多多余的、不需要的杂音,声音变得刺耳、浑浊。
同样的,让小高音单元去硬抗低音,它要么完全发不出足够的声音,要么剧烈运动超出极限,产生严重的非线性失真,比如破音、擦圈。分频设计,让每个单元只在自己最擅长的频段工作,就能显著降低整体的失真水平,声音听起来更干净、真实、细节丰富。
分工协作
分频器是关键
那么,如何让不同单元各唱各的调,又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呢?这就是“分频器”的功劳。你可以把分频器想象成声音的交通指挥员:
01
原理
它本质上是一个精密的电子电路(或者在某些高级系统里是数字信号处理的DSP),安装在音箱内部。它接收来自功放的完整音乐信号,然和根据设计好的“分频点”,把信号切割成不同的频段:
低通部分:只允许低于分频点的低频信号通过,送给大尺寸低音单元。
高通部分:只允许高于分频点的高频信号通过,送给小尺寸的高音单元。
三分频设计进一步细化分工,相当于在粗活和细活之间增加了一道精加工环节。中音单元专门处理400Hz-3.2kHz的人声核心阶段,这个区间集中了语言清晰度和乐器质感。
更高阶的四分频系统会额外增加超高音单元,专门还原20kHz以上的空气感和细节。这种设计常见于高端发烧音响,虽然日常听歌可能感知不明显,但播放黑胶唱片或现场录音时,那些细微的齿音、空间反射声都能被更完整地呈现。就像专业相机需要不同镜头捕捉微距和广角,分频设计让每个扬声器单元都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频段里做到极致。
02
目的
确保每个单元只播放它能高效、低失真处理的频率范围,避免单元“越界”工作造成声音劣化。同时,分频器还需要精细调整,让不同单元发出的声音在分频点附近能平滑地衔接起来,听起来浑然一体,没有突兀的断层感。分频器的设计是音箱调音的核心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最终声音的平衡度、连贯性和音色。
单元尺寸与频率的对应关系
明白了分工的原理,单元大小和频率的对应就比较好了解了:
低音单元
通常是最大的单元,尺寸常见的有6.5英寸、8英寸、10英寸、12英寸甚至更大。它们主要负责低频段(大致范围可能在40Hz-500Hz甚至更高一点,具体看设计)。尺寸越大,理论上推动的空气的能力越强,能浅得更低,但也需要更大的箱体配合。
中音单元
尺寸适中,常见的有4英寸、5英寸、6.5英寸。它们是音箱的“中坚力量”,负责大部分我们最敏感的、信息量也最大的频段——人声、大部分乐器的基因和主要音色。一个好中音单元对声音的饱满度、真实感至关重要。有些书架箱会用一个单元同时兼顾中低音,这时这个单元的设计就需要在尺寸和响应速度之间找平衡。
高音单元
尺寸最小,通常为1英寸左右的球顶高音,也有一些其他类型可能形状不同。它们专职处理高频段。轻巧的振膜是它们快速响应、还原细节的基础。
超低音单元
在专门的低音炮中,单元尺寸可以非常大,专注于极低频,提供震撼的底部声压和影院感。它们通常需要独立的放大器和分频管理。
所以,音箱采用不同尺寸、不同频率分工的单元,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物理定律带来的限制。通过扬长避短的“分工协作”,让擅长低频的大单元去负责震撼的底鼓和贝斯,身手敏捷的小单元去捕捉晶莹的高音泛音,让中音单元忠实地演绎人声和乐器的灵魂,配合精密的分频器来衔接,再加上对不同材质特性的运用,最终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录音中丰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