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京新学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哪些微课搭建平台应用建设

2015-08-11 17:12:28

 从相对论的角度,微课是与普通的课程相对应的。企业中的面授课程通常为1小时、3小时(半天)、1天、2天甚至更长。对于微课来说,我们通常把学员学习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课程,视为微课。当然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我们通常建议5-8分钟尤佳。
 
  当然这种靠时长来划分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比如现在很多公司、协会、社团利用微信群组织学习分享,每次分享40分钟左右,然后是20分钟的互动答疑。这种形式,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培训要轻很多,也被很多人视作微课。
 
  所以,大家不要太纠结于“微”的程度,用对比的方式去理解往往更好。
 
  微课适合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我们曾经希望把所有线下的培训资源分步转化成系列的微课,后来我们发现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
 
  通常来说,线下面授适合于复杂问题的深度学习,通过研讨、模拟、练习等让学员对于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同时,线下面授能够包容没有确定观点和明确答案的课程话题,可以仅仅用来激发学员的思考。但对于微课来说,因为受载体的限制,微课往往以单方向的信息传递为主,传递的往往是确定性的内容、观点。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微课往往更适合于知识、技能、制度、文化、流程等话题。我们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业务管理问题。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微课?
 
  前面我也提到过,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获取。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碎片化信息获取的时代已经到来。当社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方式朝着碎片化转型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用适合现代人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同时,我认为微课是一种非常好的“倒逼”机制。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时间短的演讲越难讲。同样,越是时间短的课程越难上。微课的结构性、逻辑性倒逼微课的开发者、讲授者必须挤掉课程的所有水分,把课程的精华集中呈现出来。一方面对于学员来说,可以高效学习;另一方面,课程开发者也可以倒逼自己整理思路,梳理出知识的主线。
 
  当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微课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覆盖的面更广。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同样也值得一试。
 
  微课的开发主体?
 
  我看到很多企业在大力推广微课,但实际中真正开发微课的还是以企业大学、培训管理者和内训师、内部专家为主。
 
  在我看来,这样的开发主体,难免会限制微课在公司内的推广,因为它很类似于传统的1.0的门户模式,少数的编辑生产出内容让多数用户来看。真正促进内容大规模爆发的,一定是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惟有如此,微课才可能遍地开花、进而落地生根。
 
  在笔者的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分三个步骤来推动:
 
  第一步,要求各个培训项目学员通过微课的形式沉淀整理自己的知识。
 
  第二步,和各个部门去沟通,一起探讨需要在公司内推广的制度、流程,然后一起开发成微课,帮他们去提升KPI、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步,以文化、活动等形式组织公司范围的微课开发大赛,让所有人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微课的传播路径
 
  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微课,一定要通过合适的路径传递给目标的受众。如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线下的途经,如面授的课程,公司的墙体电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e-leaning、M-learning、订阅号、视频网站等,通过推送和分享的方式让学员高频率的接触。
 
  这不是说所有的渠道都用起来就是好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每个渠道的到达效率,以及与目标人群的阅读习惯是否吻合。我们一定要避免“信息轰炸”,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谁来评价微课的好与坏
 
  在企业传统的课程开发中,企业管理者、培训管理者往往充当了评价者的角色。虽然也有来自学员的满意度调查,但往往起到补充的作用,因为学员对于课程的接收基本都是滞后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我们一个透明、公开的评价机制。如同朋友圈的点赞和转发一样,好的内容一定会流行,一般的内容往往很快会沉下去。这就是动态选择的结果。对于微课来说,我们也秉持类似的观点。将微课质量的评价权交给一线的所有员工,由他们用脚投票。点击率高的、好评率高的微课,毋庸置疑就是员工喜欢的微课,我们要相信员工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