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保诚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简述液晶面板产业发展简史——第一节

2018-12-18 16:40:15

介绍液晶面板的发展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行业内的发展较早、做的较好的企业依次介绍一下即可获得整部的液晶面板发展史:

1.夏普:创立于1912年、夏普是一家日本的电器及电子公司,在世界首次推出电子计算器和液晶显示器、在业内有液晶之父的美誉。 1987年夏普成功开发出了92160像素的行业最高水准TFT液晶屏,正是这一年成就了液晶的夏普。 此次夏普引领了液晶面板行业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全球第一条6代、8代、10代线均由夏普创造。但到2008年后夏普由于等离子显示技术投资失误、太阳能电池项目持续亏损、液晶10代线负担过重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2016年夏普接受鸿海的重建方案的决定并入鸿海旗下。

2. 精工爱普生公司:成立于19425月、是日本的一家数码影像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1994年爱普生开发了1.3英寸VGA面板正式进入面板行业,2004年并购三洋电机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业务、2004年该公司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市占率还高居全球第3、但到了2009年遽滑至第10位: 2012结束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

液晶面板

3.日立制作所:成立于1910年、是日本的一家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 IPS就是由日立于1995年发布的新一代液晶面板技术、此后该技术生产的液晶面板成了苹果的标配(业内也称硬屏),之后将该技术先后技术授权给LG、奇美电子。 20124东芝索尼、日立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整合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但在 2016年其结束了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

4.东芝:创立于18757月、其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 东芝在许多产品上都是日本首家制造出的厂商,例如:雷达(1942年)、晶体管电视与微波炉(1959年)、笔记型电脑(1985年)、DVD1995年)。 在平板电视产业的初期可以说东芝对液晶技术和等离子技术的选择是迷茫的,由于东芝缺乏等离子电视方面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等离子面板产业。加上等离子产业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所以2006年东芝毅然撤出了等离子电视的领域,全面转向液晶电视和SED电视的开发。 2006年东芝和日立、松下合资的IPS-阿尔法公司正式量产,并在2009年从松下电器手中收购了持有的全部股份,并将该公司更名为东芝移动显示器。 20124月东芝、索尼、日立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整合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东芝退出液晶面板业务。

55寸液晶拼接屏

5.三菱电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创立于1921年、是三菱财团成员之一,全球500强、产品包含显示产品、手机、车载电气、机器、半导体和影像等。 三菱电机的液晶屏从始至终定位在高端市场,深受专业领域用户青但由于受倒产业链转移的影响、但在2014年三菱电机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6.三洋电机创立于1947年:三洋寓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从摩电灯起步、后涉及音响、信息通讯、家用电器、商用机械、电子部品、电池等广泛领域。 2004年初与精工爱普生成立合资企业。 然而中小液晶面板市场的激烈竞争、引起比预期更严重而持久的价格下滑。2006年将股份转让给精工爱普生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2015331日三洋电机宣布倒闭。

7.NEC:简称日本电气或日电、成立于1899年、是一家跨国信息技术公司,1991年进入液晶显示屏业务、 2003年与中国大陆上广电集团投资建成液晶5代线,2009年合资公司破产同年ENC关闭了位于日本鹿儿岛的液晶面板工厂。并于2011年将旗下专门生产中小型液晶面板的子公司70%的股份转卖给中国的天马公司,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从2000年到2008年的8年间、日本面板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此时随着液晶面板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日本国内终端厂商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增加,面板尺寸和世代线均有所提升、主要以投资G3.5/4.5/6代线为主,新的面板厂商如索尼、松下陆续加入。 不过此时已经错过了日本面板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8.索尼:成立于1946年、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进入液晶时代之后、索尼显得有些后知后觉但又有些急功近利,从1994年开始就在OLED这个就算是20年后的今天也绝对算得上高大上的技术上投入巨大精力、并且在2004年就已经可以量产小尺寸OLED面板。 为了弥补在高端液晶面板的采购上的短板,2004年与韩国三星电子合作各占50%股份投资第八代S-LCD液晶面板厂。但想法是美好的,面板产业链的转移导致该面板厂从2004年起持续亏损。 2010年,索尼将野洲事业所的TFT液晶显示器业务出售给京瓷,到2012年年底经历了8年的亏损索尼最终将50%的股份专卖给三星,再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与东芝、日立整合将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至此索尼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液晶拼接屏

10.松下:创立于1918年、产品涉及家电、数码视听电子、办公产品、航空等诸多领域。 松下是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2008年宣布进入液晶显示屏业务、并于2010年量产。 2012年将旗下位于千叶县茂原市的液晶面板厂出售给JDI2016年旗下姫路工厂停产,松下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2011831日索尼( Sony)、东芝( Toshiba)及日立(Hitachi)将旗下表现不振的LCD业务分拆出来,与政府支持的基金合组联营公司Japan Display,而JDI也成了目前日本仅存的液晶面板企业! 虽然日本官方多次牵头参与面板厂商之间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整合、以期重振雄风、但似乎很难扭转颓势。 这与日本自身整体经济形势走下坡路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显示面板产业的全球重心转移有关。 日本投资热度大减,但在技术上依然保持了一定的优势,而且上游的材料、设备和零部件等产业配套依然可以说是全球最完善也最具竞争力的市场。

除了如本的液晶面板发布起步比较早以往,韩国的起步也比较早,但有点类似于如本的复制版:

11.三星电子成立于1938年、是韩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同时也是三星集团旗下最大的子公司。 1984年、三星电子的子公司三星显示设备公司(SDD)设立了TFT-LCD研究小组、随后从美国OIS公司获得了技术许可。 1991年、三星电子在其半导体事业部内设立了一个特殊事业部、专攻TFT液晶技术。同年、三星建成了一条300×300mm的试生产线、第二年又研发了在300×400mm玻璃基板上一次生产210.4英寸液晶显示器的技术。 1995年底建成第一条2代线、1996年建成第一条3带线、1998年建成第一条3.5带线、相对同时其的韩国而言日本国内还只有3代线、2001年三星建设了两条5代线、2005年和2006年连续建成两条7代线、均为当时的世界第一。 此后三星一直保持着全球液晶面板行业出货量的前两位。

12.LG电子成立于1947年、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移动通信产品和家用电器领域内的全球领先者和。 LG1987年开始了对液晶显示器的研发到1989年才公开展示了成果。1990年、LG电子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有大约250名员工在试生产线上工作,每年生产1200010.4寸和12英寸SVGA液晶面板。 目前LG的生产基地主要在庆尚北道龟尾市和京畿道坡州市、其中龟尾市集中了LG2代线至6代线、 1995年建成P1工厂(2代线)、1997年建成P2工厂(世界第一条3.5代线)、2000年建成P3工厂(4代线)、2002年建成P4工厂(世界第一条5代线)、2003年建成P5工厂(5代线)、2004年建成P6工厂(6代线)、并于2006LG在坡州建成世界第一条7.5代线;2009年在坡州建成P8工厂。

13.现代集团创立于1940年、曾是韩国5大财团之一。1988年现代集团开始了液晶面板的研发、设立了LCD事业部。1990年现代电子从日本Oprex公司引进了TN-LCD技术、并从日本引进了一整条生产线。 1993年开建第一条2带线,但是由于投资金刚山旅游项目、使得工程延误了一年多,直到1996年底才投产。这个延误是致命的、它使得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从刚开始量产就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以至于再也没能赶上三星和LG的步伐、 2002年现代集团将液晶业务出售给京东方。

46寸液晶拼接屏

液晶面板市场从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后急剧收缩、到1998年初跌至谷底。 财务负担加重的日本企业失去了追加投资的勇气:除了夏普、日立和鸟取三洋继续对3.5代线和4代线投资外、其他日本企业的投资都处于搁浅状态、 但这一轮的衰退却引来了新的入场者——台湾企业。 我国台湾的LCD产业起步、比韩国还要早3年:1976年台湾敬业电子引进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开始生产电子表用的TN-LCD液晶屏。

李逸士于于1978年成立了中相公司、李担任过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液晶技术部主任,是最早将LCD技术带到台湾岛的人。 但是由于无法与日本企业竞争、1981年敬业电子破产倒闭,中相公司后来换手、称为美相科技(李逸士后因液晶诈骗集资40亿元新台币而潜逃)。主要是台湾民营公司由于实力弱、多数都难逃倒闭的命运。 由于日本与台湾岛的经济联系密切,到80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以生产大尺寸的TN-LCD为主。 日本厂商的投资刺激了台湾本地LCD产业的发展。1986年后台湾当局连续出台政策、鼓励扶植LCD产业的发展。 1988年台湾工研院几乎与韩国三星同时开始对TFT-LCD技术的攻关。

19923月台湾碧悠电子引进美国欧利宝公司的STN技术、在新竹县新丰乡建厂成为最早涉足STN的厂商。 在1992年和1993年南亚塑胶和中华映管、分别引进英国GEC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的STN-LCD技术。尤其是中华映管转移东芝的大尺寸彩色STN-LCD后、台湾的LCD产品进入了电脑应用领域。 1998年日本企业在韩国人的凶猛攻势下、刻意高调地将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这样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 当年共有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了日方的技术许可,从而进入大尺寸TFT-LCD产业,是年被称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 中华映管成立于1970年、早在1973年就开始为美国RCA代工生产黑白电视机显像管。

19983月其与ADI(三菱电机与旭硝子合资)达成协议以引进三代线技术,由ADI为其培训工程师和操作工、19955月正式量产3代线面板。 它是台湾第一家取得日本TFT技术的公司。 从1994年起先后在大陆福州、吴江、福清投资设厂。至今中华映管仍是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主要供应商。

液晶面板

友达光电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同年破产重组的达基光电与联友光电。达基光电(隶属于宏基集团)成立于1996年、初期技术来源IBM日本。联友光电(隶属于联电集团)成立于1990年、初期技术来源松下。 2006年友达再度与广辉电子(隶属于广达集团)合并,广辉电子成立于1999年,初期技术来源夏普。 2001313日,达基与联友光电宣布合并,成立友达光电(AUO),一跃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TFT厂商。 但是合并后的友达却面临产业衰退期,面板价格每月下降5-10美元,到2001年底,友达的积压库存已达数亿美元,财务非常紧张。 面对这种情况,友达仍然宣布扩产,咬牙完成了4代线建设。就在开工后不久,发生了911事件,液晶面板价格跌至谷底。 但1个月后,由于液晶价格跌破了成本价,刺激了下游市场的需求,整个市场迅速回升。友达的积压库存在短短几个月内得以消化。

2001年友达税后亏损67亿元新台币、但到2002年盈利达到60亿元。此后友达开始了5线代、6带线、7.5带线、8.5代线的迅速扩张。2008年友达8.5代线点亮、2010年收购东芝的面板子公司AFPD 2010年后友达停止了扩张的步伐。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友达一度跻身全球前三。

瀚宇彩晶成立于1998年、是由台湾新丽华集团和华邦电子共同集资。接受了日本东芝与日立的技术转移、采用AP-IPS广视角面板专利技术、一次开建了两条3代线,并在2003年投产一条5代线。2004年后停止了扩张步伐、 20062007年瀚宇彩晶分别将旗下3代线出售给胜华科技。

奇美电子成立于1997年、隶属于奇美集团。2000年为上市与同属于奇美集团的奇晶光电合并、统一命名奇美电子,2001年并购IBM日本位于野洲的3代线(IBM从此退出液晶面板工业),并与对方合资成立IDT公司、 由于合资成立使奇美成为台湾企业中唯一一家不必支付技术转移费用的企业。

2005IDT液晶面板生产部门被索尼收购。2007年奇美同时兴建6代、7.5代以及8.5代线各一条,2008年投产即遭遇金融危机,2010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新公司暂称奇美电子,它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厂。 2012年合并公司改名群创光电、至此奇美电子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群创光电在台湾有14座工厂、其中包括3.5G4G4.5G5G6G7.5G8.5G最完整的各世代生产线、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大中小尺寸LCD面板及触控面板的一条龙全方位显示器提供者、 至今群创光电在全球液晶屏行业占有率位居前四。

统宝光电成立于1999年、隶属于仁宝电脑集团。主攻中小尺寸低温多晶硅TFT面板、初期技术来源三洋, 2010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至此统宝光电退出液晶显示屏市场。

元太科技成立于19926月,是台湾除联友之外最老的TFT面板厂商。元太的主要股东是永丰余造纸集团。 当年老板何寿川鉴于平板显示器将取代纸张的趋势,大举跨入TFT产业。1995年开建2代线。在不可能获得日本技术转移的情况下,元太结合台湾工研院电子所的技术,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技术人才,获得了量产技术,专营中小尺寸面板,终于在2003年扭亏为盈。 但随后在与有着深厚背景的台湾面板五虎竞争中败下阵来,2005年元太转型涉足电子纸,此后先后收购飞利浦电子纸事业部和E-ink奠定了其在电子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胜华科技成立于1990年,是集LCDLCM和触控屏生产于一体的台湾制造厂商,触控面板行业巨头。在20062007年买入瀚宇彩晶旗下两条3代线。 但好景不长,2012起触控面板市场迅速降温,2013年胜达亏损达到32亿新台币。 2014年胜达宣布破产,退出液晶屏产业。

大尺寸液晶屏

凌巨成立于1986年,主要投资者为凌阳科技。2000年首座STN厂量产,2008年买入华映的3代线。此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开始了长达5年的亏损。 2013年凌巨被华映收购。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TFT产业,使其提前中断了从2007年开始的景气而陷入衰退,台湾液晶厂商陷入停产边缘。 台湾地区的TFT产业尽管规模很大(仅次于韩国),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却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台湾不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拥有大量来自本土下游产业(电脑和电视机等终端)的庞大需求,必须仰赖日韩和中国大陆的采购。 在全球需求不振的情况下,2008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取消了此前对台湾地区面板的订单,改为自己供货。 这直接导致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开工率降至4成,几乎濒临死亡线。同时友达和奇美纷纷将在建的7.5代、8.5代线延后量产,并开始将停产员工放无薪假。

20091-6月,由工信部、国台办出面,连续两次组织中国九大彩电厂商,赴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总金额高达44亿美元,总量超过1200万片,将台湾液晶面板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 此时中国彩电业正处于扩张期,与日韩彩电品牌杀的刺刀见红,稳定的面板供应对大陆与台湾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但是可惜的是商场如战场。 韩国企业从20092月起,突然以现金向台湾广达、奇美采购了400万片库存,并签署2009年度采购协议。这种控制市场供应量的行为,立刻让大陆面板开始严重供不应求。 同时韩企压缩对华液晶出口量,开始涨价。20093-8月涨幅达30%以上,导致中国彩电企业再次陷入困境。而台湾企业坐视这种局面,跟进控制产量,从中大获其利。 在制约中国液晶产业发展方面,台湾和日韩保持同步。

20096月,台湾公布最新的大陆投资政策,禁止大陆企业投资台湾面板,同时限制台湾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 直到当年8月京东方宣布兴建8.5代线后,台湾方面才在20102月,不情愿地宣布同意放行岛内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高世代线,且要求必须与台湾本岛保持一个世代以上的技术差距。 除了这种歧视性政策,台湾厂商还与日韩厂商勾结,继续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2013年国家发改委今天依法对韩国三星、LG,我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六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2001年至2006年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了处罚,期间6家境外企业共召开了53次私下会议,协商面板产量、数量、价格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已达到对大陆出售面板步调一致。

京东方液晶拼接屏

5年前—— 中国开始改写行业格局

2000年以前中国在TFT方面的工作仅限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工作。 19989月吉林彩晶(由吉林电子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资),耗资8400万美元从日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就是DTI建于1991年的旧线)。并于199910月在长春试投产,其后因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因素而夭折。 南京新华日耗资5400万美元从日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建于1991年的旧线)但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

上光电NEC成立于2002年、由上海广电集团(前身为上海电视机厂)与日本NEC共同投资1146亿日元(100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一条5代线(世界第七条5代线),其中上广电占股75%NEC25% 2004年投产、主要切割15液晶屏20075代线被天马收购、上光电退出液晶面板市场。2009年中航集团接手上光电成立中航光电子、由天马集团托管。 上广电NEC的垮台背后、更多的是市场策略和人为因素在左右。

本文由深圳保诚显示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bcpjxs.com)综合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