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索尼 | 车轮边的闲谈 -转播车从传统到新形态的探索

2025-11-20 08:58:50 来源:索尼中国

  近日,在一场晚会节目的彩排间隙,索尼工程师与几位一线转播工程师趁着设备调试的间隙于转播车短暂驻足,就“转播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开了随性却深入的交流。这一方小小的“车轮边”成了难得的静思空间,犹如进行了一场“车轮边闲谈”光影摇曳中闹中取静,现将这场对话中的关键信息整理如下,希望能为行业同仁提供一些参考视角。

  

  闲谈背景:

  4K大型节目的双端直播

  本次闲谈的契机,是一场兼顾抖音小屏端与电视台大屏端的4K大型节目直播。从技术应用来看,此次转播的“亮点”与“挑战”并存:切换台资源被充分调用,不仅启用了5级M/E,还满负荷接入50路4K信号;在23个讯道中,创新性地融入了1个手机讯道与5个电影机讯道,其中1台电影机还实现了4K 2倍速拍摄效果。此外,在光纤主线路外,团队采用公网传输高质量4K PGM信号,将其作为备路连线保障播出安全,并评估索尼ME80的低码率编码(50Mbps)在大屏幕端的传输质量是可用的。彼时,整个团队正处于“既期待又紧张”的状态,全力为节目正式播出做最后准备。

  

  关键问题:

  大中型转播车与轻量化系统的需求平衡

  “都到了互联网时代,为何还要依赖重装转播车?”这是近年常见的疑问。这问题让人有点挠头啊。转播车代表了传统, 好像就是该改进的,实际上始终在主动进化,不断适配融媒体时代的需求。

  从核心价值来看,转播车凭借大变焦比讯道摄像机、功能丰富的切换系统、稳定可靠的信号周边处理系统,具备了多机位制作大中型节目的核心能力。这一价值在大型节目的制作中愈发凸显。不过,行业需求并非单一维度:既有必须依赖转播车完成的高规格制作任务,也有大量追求“快速落地、低成本投入”的轻量化制作需求。

  因此,如何让重装转播车实现“轻量化转型”或“轻重结合”,如何提升其运营效率,已成为近年转播车创新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既要满足电视台大屏端的高品质转播需求,也要适配新媒体小屏端的传播特性;既要探索“做大做强”的规模化路径,也要落实“大小兼容、高效协同”的落地策略。归根结底,重装转播车仍是行业“重器”,更是支撑融媒体业务的关键工具。

 

  

  实践路径:

  转播车“轻量化”与“高效化”的典型方法

  制作系统轻量化需要包含设备/信号格式轻量化,IP处理/传输的要素,转播车还要加上车辆体积轻量化,但大多数情况下,对图像质量不能轻量化,对转播的活动不能做轻量化要求。

  转播车轻量化有两个方向,一是直接打造轻量化转播车,就是小转播车。二是推动大中型转播车实现轻量化升级。在保障大型节目制作能力的基础上,转播车在实现更多价值的自驱力下,行业内已形成多种“轻重结合、一车多能”的实践方案。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01

  打造“轻量化”转播车

  这是轻量化的第一个方向。

  所谓“轻量化”转播车,通常就是以小型摄像机,手持摄像机,无人机为主要拍摄设备,大约3~8讯道,使用SDI信号或NDI、SRT、NVI等轻格式处理,具有5G快速传输能力的融媒体小转播车。其优势是主打灵活机动,快速反应,适合大小屏幕上不那么复杂的节目制作,投入成本相对较轻。索尼可以提供多种设备,包括摄像机、切换台、监视器等。

  以下五种方案是大中型转播车轻量化的方案。

  02

  增设融媒体子系统

  在常规基带制作系统的基础上,叠加一层融媒体轻量化处理层。例如引入融媒体切换台,实现对NDI(网络设备接口)、SRT(安全可靠传输)等网络信号的切换与调度,打通传统制作与新媒体传播的信号链路。索尼有软件切换台M2L-X1提供NDI、SRT、ST2110信号选择,并可直接使用现有的硬件切换台面板,实现软硬组合,兼容新轻量化处理和熟悉的操作习惯。

  03

  资源灵活组合:

  打造“变形金刚”式系统

  通过设备与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引入公共设备理念,实现多场景适配,典型做法包括四种:

  多车联动变形: 两台中型转播车可组合为一台大型转播车,也可拆分作为独立系统运行。随着IP化技术的普及,此类“可分可合”的分布式大型系统逐渐增多,例如广州、四川等地的转播车已采用该模式。

  辅助车功能升级: 将原本仅承担工具运输、设备存放功能的车辆,改造为具备节目制作能力的多功能车,提升资源利用率。比如咪咕8K/4K转播车的辅助车还具备节目制作和设备扩展机房的功能。

  移动化子系统拆分: 引入公共设备的理念,从转播车中拆分部分作为公共设备的重要设备,组建独立的EFP飞行箱系统,满足小型化、快速部署的制作需求。

  集装箱式灵活组合: 国内外已有少数制作公司采用集装箱式箱体替代转播车,通过自定义箱体功能、灵活组合设备,实现设备、人员、功能的“轻耦合”,且便于跨国运输,适配全球化制作场景。比如SMT的Cube 实践,索尼的OB Pod等。

  04

  推进高质量轻量化远程制作

  远程制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减少前端人员与资源投入,通过轻量化部署拓展转播车的运营覆盖范围,提供一种分布式资源共享制作方式。远程制作有多种方式,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浙BA的实践中,以集中式制作模式应用场景为主。就是摄像机前置,信号处理主设备和制作人员的操作在一个制作中心当中完成。前方主要是摄像机和摄像师。这个制作中心可以是演播室,也可以是转播车,有些系统能同时处理多场节目。

  其中,“高质量”是大屏端远程制作的关键,在依托公网传输时,实现符合大屏播出标准的画面质量。索尼的ME80产品便是支撑这一需求的核心设备,比如在北京台多个节目中为远程制作的画质与稳定性提供保障。拳头游戏也采用ME80应用于其全球电竞赛事制作。更多信息参见“工程师说: 索尼远程制作系统应用参考 ”。

  05

  探索虚拟转播车形态

  国际体育赛事是重型转播车的核心应用场景,但近两届国际体育赛事中,开始在某个场馆尝试虚拟转播车模式,核心目标是探索新技术应用、降低投资与物流成本。虚拟转播车的核心逻辑是:在比赛现场以标准IT的服务器交换机等COTS(商用现货)设备为基础,搭配专业应用软件,实现切换、画分、信号处理等功能,讯道摄像机仍旧采用光缆连接进入系统。现场搭建临时数据中心,从而实现传统转播车的核心功能。目前,该模式已用于冰壶等节奏较平缓、画面较静态的赛事转播。有观点认为,不破不立,“无转播车的系统”可能是转播车的终极形态之一。这一设想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参考。

  06

  云制作的尝试

  云制作是转播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从IP技术发展路线与IT技术融合趋势来看,云制作将成为下一步重点探索领域。云制作在小屏端应用不少,对于面向大屏的制作,目前云制作仍面临多重挑战:上云和下载的压缩信号传输质量、系统稳定性、现场感激发的激情(节目制作的现场氛围)、工作模式转型难度及云服务成本等。当前多数运行项目采用“本地转播车+云”的混合制作模式,可看作是远程制作的一种变体,在一些中小节目中逐步进行技术落地。

  

  认知探讨:

  “轻量化”和重载设备如何平衡,“轻量化”是否就要丢掉大中型车重载设备的价值和特色

  节目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始终为需求服务,且随需求迭代进化。

  一说轻量化,很容易让人只想到第一个方向,就是打造和使用轻量化的小转播车。但是在实践中,除了小转播车的快速灵活,转播车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多场景适配的稳定制作能力”,这一价值决定了其仍需保留重载设备,例如大镜头摄像机、切换台等,以应对不同规格节目制作需求。每年转播车制作的节目数量和占比仍然很多。

  事实上,转播车的“轻量化”并非“减重”,轻量化的第二个方向是在保留重载设备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三个维度实现升级:一是增加融媒体功能,适配新媒体传播需求;二是提升设备周转效率,减少闲置;三是优化空间利用率,提升每平方米的功能密度。这种“轻与重的结合”,本质是“质量与效率的平衡”,恰好契合当前“一车多用”的行业需求,也是媒体行业注重高质量图像特点的体现。

  五

  趋势延伸:

  转播车设计理念的近年变化

  除“轻重结合”外,随着市场需求升级与技术革新,转播车的设计理念还呈现出四大趋势:

  01

  拥抱IT技术:

  受益于大科技的发展

  转播相关技术和产品积极拥抱IT技术,使得小众行业能使用时代大科技发展的成果,有利于专业创新和快速发展:

  信号IP化:是大小屏幕融合的基础技术之一,深刻影响制作和传输。ST2110、NDI等IP技术逐步渗透,从点对点的信号连接架构升级为网状架构,实现高密度的信号传输,支撑分布式转播系统。IP化后,制作和传输信号融合紧密,IP信号的压缩形成多格式TS流,实现大小屏多种信号格式分发。未来还可通过IP化与云制作系统衔接,打通“本地制作-云端分发”的全链路。

  整体IT化:虚拟转播车的本质是“IT化系统”,仅保留讯道摄像机的传统形态,其余核心功能均通过IT设备实现。现在是探索阶段。

  引入COTS设备:交换机是最先引入的核心设备,支持各种IP系统。软件切换台等商用现货设备的应用,降低了融媒体制作的门槛,让小型化、个性化制作更易落地。

  02

  远程制作:

  实现“传输与制作”深度融合

  远程制作已从“基础画面传输”升级为“高质量图像制作”,这也是信号IP化后的必然结果。电竞是远程制作的典型场景---因比赛场地分布式分布,需通过远程技术实现制作资源集中调度。若节目需满足大屏播出的细节要求,高质量远程制作则成为核心考量,例如近期的浙江城市篮球联赛(简称:浙BA赛事),便通过索尼ME80实现了符合大屏标准的远程制作(参见微信ME80惊艳首秀浙BA,为赛事注入新动能)。北京台也已启动远程制作车的筹备工作。

  03

  电视与电影技术融合

  行业正呈现“双向借鉴”趋势:电视转播中引入电影摄像机,电影感多机位拍摄中使用电视讯道机,双方互取所长。以电竞比赛为例,讯道机仍是主流设备,但索尼FX3等电影机被用作“激情摄像机(Emotion Camera)”,捕捉更具感染力的画面。

  电影机为电视转播带来的核心价值,在于“叙事方式的升级”——通过浅景深、焦外虚化等效果增强画面沉浸感,为节目增添新的表达元素。文章开头的转播,使用电影讯道机HDC-F5500配备箱式镜头25-1000mm,既可以拍摄全景也可聚焦特写,并创新性的用4K 2倍速还原演员的表演细节。客户评价是浅景深带来叙事集中,画质柔和,和综艺节目浑然天成。同时使用了FX3,FR7等电影感摄像机,和HDC系列讯道机一起 完成了一台颇具匠心的综艺晚会。

  电影感转播的系统架构也与传统电视架构有所差异,其中一种偏向后期制作的模式会增加调色软件、LUT(查找表)盒子等设备,相当于将后期调色环节前置,更强调个性化风格输出。索尼多年研发,拥有电视电影关键的产品线和产品背后的深刻理解,并在电视电影之间具有方便使用的图像一致性技术语言。未来,专门用于电影感制作的转播车或成为新的细分方向。

  04

  以“互联网思维”优化灵活性

  互联网思路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窃以为是以用户为中心,快速迭代与创新,不断有小变化, 分布式协作。

  大型转播车:按平台化设计:不追求局部功能的绝对精准,而是预留充足的改动空间与资源冗余,以应对突发需求。例如开头提到的节目制作,虽需极致调用转播车资源(如多接口输出、多设备接入),但因平台化设计,仍能灵活适配。

  中小型转播车:功能确定+灵活预留:在明确核心功能的同时,保留一定的系统与空间冗余。这种思路暗合互联网“用户优先、快速迭代”的逻辑,让转播车可根据需求变化持续优化功能。

 

  

  细节把控:

  转播车项目的关键考量点

  转播车是“经验的载体”,其品质由无数细节决定,而这些细节背后,是行业多年的经验与教训积累。以下为几个典型关键细节:

  01

  车体制造质量:

  优先把控不可逆环节

  车体制造是转播车项目的“前置不可逆环节”,一旦完成便无法大幅调整,因此需重点关注。建议制定详细的check list(检查清单),覆盖车体制造标准、人体工程学设计、系统集成与车体衔接等维度。

  以导播工位为例——作为车上核心工位之一,需保障导播的操作舒适度。其中一个关键细节是:切换台台面与操控桌桌边的距离需至少保留80mm,为导播手部操作预留充足空间。

  02

  系统规模指标:

  从“讯道数量”转向“信号处理能力”

  讯道机数量固然重要,但“外来信号处理数量”已成为新的核心指标。例如,转播活动中常需处理临时接入的特种摄像机(需保障颜色一致性)、外来包装信号(需进行帧同步处理)等,这些都对信号处理设备的数量与性能提出要求。

  03

  应用代表接口板:

  转播车“战斗力”的关键指标

  接口板不仅是一块铁板,其背后直接关联系统设计思路的灵活性,是细节的典型应用代表,三大关键词是“Tieline(通用转接线)、数量种类、挂钩”:

  数量与种类:内外接口板的信号种类、数量直接影响转播车的适配能力,尤其是应对临时需求时——例如以太网是否具备Tieline接口,已成为衡量转播车灵活性的重要标准。早在2007年,湖南台、北京台的高清转播车便已高度重视Tieline数量。

  功能冗余:内接口板可作为外接口板的备用方案——若外接口板处于雨天环境、或因冷凝水较多存在短路风险,可临时使用内接口板接入信号,提升系统可靠性。

  细节设计:接口板处需安装线缆挂钩,避免线缆接头因自重受力,避免线缆传输问题,延长线缆使用寿命。

  04

  系统集成的细节指标:

  依赖check list保障质量

  系统集成的技术门槛虽不高,但“做好”的难度在于细节——尤其是大型转播车,从设计、安装到调试,需通过完整的check list实现周期性检查。一套完善的check list,不仅能避免项目出现重大问题,也是判断集成施工方是否专业负责的重要依据。索尼协同各集成商,依靠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丰富的check list。

  

  现实挑战:

  新转播车面临的决策与技术难题

  面对复杂的需求、多样的产品与快速迭代的技术,新转播车项目需应对多重挑战:

  实用和先进性:如何平衡“近期明确需求”与“中长期技术发展”,避免设备刚落地便落后;

  传统基础上的新发展:作为传统技术代表,转播车如何适配新形态技术系统, 如何融入互联网思维, 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技术水准,助力节目制作;

  融媒体考虑:如何深度拥抱融媒体,设计符合轻量化项目需求的方案;

  决策难题:是否要制造新转播车?若不制造,应选择何种技术形态替代;若制造,需确定合适的规模;

  减少风险:作为经验借鉴,是否有行业可用的“转播车需求List” “设计List”可参考,以降低项目风险。索尼正在准备类似的List。

  凌晨1点,晚会最后的彩排仍在继续,这场车轮边的闲谈也随之结束,但关于转播车未来的思考并未停止。后续的直播顺利完成,且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而转播车的新征途,也将在行业的探索与实践中再次启航。

分享
分享
QQ好友
QQ好友
微信
微信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