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TiMax 与 Martin Audio 在音乐节立体声扩声系统中实现管弦乐空间声像技术新突破!

2025-11-18 15:55:26 来源:广州市领先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图片

  在一项现场空间音频技术的创举中,皇家爱乐音乐会管弦乐团的演出,通过基于对象的TiMax混音技术,在一个典型的传统音乐节左/右主扬声器系统(Martin Audio)上,实现了逼真的声像定位。这一令人惊叹的成就,已使该音乐会被列入2025年英国音乐节大奖的候选名单。

  此音频里程碑事件诞生于伦敦BST海德公园音乐节。现场由Solotech英国公司部署了经Martin Audio优化的线阵列系统。为实现这一突破,音响设计师兼FOH混音师(Sonosphere公司的Phil Wright)以TiMax SoundHub延迟矩阵空间处理器,取代了传统的调音台矩阵功能。他基于一套标准的立体声悬挂系统,并配合前区补声与延迟塔,重塑了户外现场空间音频的技术边界。

  赖特解释道:“通常在任何演出中,只有一小部分观众能位于立体声最佳听音区。我们希望扩展这种体验——不是通过增加音箱堆叠这种传统方式,而是借助TiMax在标准音乐节扩声系统上实现的强大功能。”

  TiMax产品与软件经理Dan Higgott在工作室使用TiMax构建了舞台布局的空间声场。他通过全新的"TiMax映射曲面"功能,将此配置传输至BST音乐节现场调音台的TiMax SoundHub设备,并通过参数缩放,精准复现了实际舞台的声学环境。

 

 

  TiMax产品与软件经理Dan Higgott谈到:“我们深知TiMax技术能够实现这般高度的清晰感与临场感。”

图片

  TiMax将每个管弦乐话筒或话筒组作为独立的输入对象接收,并通过其矩阵输出,直接馈送至扩声系统的各个主扩、补声、低音及延迟区域。通过对每个输入对象进行时间和电平的精准定位控制,TiMax得以重现高度精确的表演声场,这不仅限于调音位,更覆盖了更广阔的观众区域。

  赖特指出:“在主扩声系统中,我们几乎没有使用基于电平的声像调节。而是通过基于延迟的空间定位技术,使得声像定位依然清晰而真实——即使远离传统的‘最佳听音区’,效果也依然出色。这结果远超我们的预期。”

  此次系统设置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合唱团的声像表现。尽管输入通道超过100路(部分按需编组,但大部分保留了独立音源),TiMax依然实现了传统立体声混音难以达成的空间分离度与清晰度。赖特补充道:“扩声系统仿佛‘消失’了。我们获得了完整的深度与宽度——合唱团的声音被精准定位于它应在的位置,没有丝毫的模糊或溢散。”

图片

  空间化设置还为混音过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确度。“它消除了立体声固有的遮蔽效应,”赖特解释道,“这就像从标清升级到高清——突然间,每个细节都变得至关重要。即使是三支长笛,我也必须对它们分别进行均衡处理,以体现各自不同的音色特质。”

  即使是将鼓组这类乐器置于极右端这样的极端定位,声音也不会坍缩成单声道或偏向一侧,而是在空间声场中保持了完整的独立性。对此,赖特评论道:“一旦我们听到了正确的定位,之前任何对声像的‘人为修正’都会显得格外突兀。于是我们把所有乐器都放回它实际的位置,结果一切迎刃而解。”

  Dan Higgott 肯定地表示:“我们确信TiMax能够实现此级别的清晰度与真实感。本次盛会证明,真正的管弦乐空间成像完全可以被引入音乐节环境,它既无需专门的多点吊挂或环绕声系统,也无损于声音保真度。”

 

 

  “这并非什么技术噱头,”赖特说道,“关键在于让听众听到交响乐团在舞台上的真实形态。而现在,仅凭一套左/右立体声系统,我们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图片

分享
分享
QQ好友
QQ好友
微信
微信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