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技术资讯·第46期 | 电容麦没电池没插电,为啥能工作?

2025-11-04 17:12:19 来源:声菲特数字音频

  走进直播间或录音室,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那支能捕捉细腻人声的电容麦克风,既没装电池,也没插电源线,就靠一根线连调音台/声卡,怎么一开机就能用?

  其实答案藏在一个叫 “48V 幻象供电” 的技术里 —— 它就像一条 “隐形的电源线”,悄悄通过音频线给设备供电,却完全不干扰声音信号。今天先带大家搞懂最基础的两个问题:这到底是啥技术?它又是怎么来的?

图片

 

什么是 48V 幻象供电?一条线,同时干两件事

 

  简单说,48V 幻象供电(Phantom Power)是通过 “平衡音频线”,同时传输 “声音信号” 和 “48V 直流电” 的技术。

  它的 “魔法原理”,可以用一个比喻理解:平衡音频线(比如常见的 XLR 卡侬线)里有 3 根线 —— 1 脚接地,2 脚和 3 脚负责传声音。幻象供电就像在 2 脚、3 脚这两根 “信号水管” 里,悄悄混入了 “供电的电流”:

  供电设备(调音台/声卡)给 2 脚、3 脚同时输出 48V 直流电压;

  电流通过麦克风内部的电路(给电容极板充电),再从 1 脚 “回流” 到供电设备;

  而声音信号,会像 “水流里的小鱼” 一样,跟着电流一起传输,彼此完全不干扰。

  这种设计最直观的好处是 “极简”:如果没有它,演唱会舞台上十几支电容麦,每支都要拉一根电源线,现场早乱成 “蜘蛛网” 了。

图片

 

它为啥会出现?为了解决电容麦的 “供电老大难”

 

  要搞懂幻象供电的起源,得先知道一个前提:电容麦天生 “离不开电”。

  电容麦的核心是两个 “金属极板” —— 声音振动会改变极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微弱的电信号。但这个过程需要一个 “极化电压”(给极板提前充电),否则根本没法捕捉声音。

  在幻象供电出现前,电容麦的供电方式特别麻烦:

  早期方案 1  装电池 —— 续航短(一般几小时就没电),换电池时还会打断录音/演出;

  早期方案 2  接专用电源盒 —— 体积大、要额外拉电线,便携性极差(比如户外采访时,得扛着电源盒跑)。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音频行业终于忍不住了:需要一种 “统一、不用额外接线” 的供电方案!

  当时德国的两大巨头 —— Neumann和Sennheiser 联手,盯上了 “平衡线” 的特性:2 脚和 3 脚对称传信号,刚好能叠加直流电压。

  他们先推出了 12V、24V 的版本,后来发现高灵敏度电容麦(比如录音棚里的专业麦)需要更高电压才能发挥性能,48V 版本才逐渐成为主流 —— 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 “48V 幻象供电” 的雏形。

图片

分享
分享
QQ好友
QQ好友
微信
微信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