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面板大厂纷纷抢滩MLED,市场为什么还是看好中麒光电?

2025-09-29 15:19:59 来源:中麒光电   (原创)

  近年来,随着MLED技术的不断成熟,LED直显市场正迎来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尤其是在P1.0以下超小间距显示领域,COB和MiP等新型封装技术的突破,使得MLED直显产品在显示效果、稳定性、成本控制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这一趋势不仅吸引了传统LED显示厂商加速布局,也引发了诸如京东方、TCL华星等面板大厂的强势入局,MLED一时间成为资本与技术竞逐的焦点。

  然而,在这场“大厂抢滩”的浪潮中,一家专注于To B市场、坚持不涉足终端品牌的中游制造企业—中麒光电,却频频被行业内外视为“最具潜力的MLED直显制造商”。

  市场为何偏偏看好它?这源于对其技术、商业模式及产业链角色的认可与洞察。

 

MLED直显市场:技术拐点与需求爆发交汇的关键窗口

  MLED直显市场的迅速升温,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产业逻辑支撑。

  从供给侧看,COB技术的成熟MiP封装逐步量产,为MLED在P1.0以下微间距市场的大规模商业化提供了关键支持。COB凭借其在墨色一致性、防护等级和光学性能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SMD封装,成为主流技术路线。伴随产业链日益成熟,生产工艺持续优化,成本也出现显著下降。行业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COB产品均价已降至1.72万元/平方米,同比下降31.4%,出货面积则同比大增49.1%,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动力。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亚非拉等新兴市场正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广场、乡镇影院等项目持续推动LED电影屏和租赁屏的需求增长,东南亚、中东巴西等地区已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行业预测,2025年海外市场小间距LED显示屏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增至48.66亿美元

  技术驱动与时代需求同样关键。智慧城市、应急指挥、能源调度等重要场景对高清晰、高稳定显示终端的需求迫切;消费升级推动商业综合体、品牌展厅等场合对画质和视觉体验提出更高要求;虚拟拍摄等新兴行业的爆发....进一步拉动了对高亮度、高刷新率MLED显示屏的大规模需求。

  由此可见,MLED直显市场正站在一个技术与需求交汇的关键拐点。技术路线逐步收敛,成本持续下探,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而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各家面板大厂也在纷纷入局,试图复制其在LCD、OLED领域的成功经验。

 

面板大厂入局,MLED制造逻辑正在重构

  今年以来,多家面板厂宣布入局MLED直显领域,正在深刻改变整个市场的竞争逻辑。

  与传统LED企业相比,以京东方、TCL华星为代表的面板大厂自带“工业级”能力——大规模制造、自动化产线、极致成本控制,这些在LCD时代久经验证的优势,正被快速复用到MLED赛道中,推动像LED一体机这类标准化产品迅速走向消费级市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们不仅具备全球品牌影响力和成熟的销售体系,更擅长将显示技术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不过,尽管多家面板企业开始布局自建MLED产线,但多数厂商—尤其是从LCD、OLED转型而来的新参与者——仍倾向于在发展初期将MLED核心制造环节外包给专业ODM/OEM企业,从而将自身优势进一步聚焦在产品设计、系统整合与市场推广上,充分发挥品牌与渠道优势,将LED一体机、LED超级电视等产品快速导入商用和家用市场,真正推开MLED直显的大门。

  该策略的核心逻辑在于:与其投入巨资自建产线,不如借助专业制造伙伴的成熟产能。通过将技术迭代、产能波动、供应链管理及资产折旧等风险统统外包,只留下品牌经营和渠道管理 —才是短期内最轻、最快、也最稳妥的玩法。

  而中麒光电始终坚守“只To B不To C”的定位,专注于OEM/ODM制造,恰恰契合这一产业分工转向。不碰终端、绝不与客户争利——这种“中立”且“友好”的协作姿态,让它成为当下面板厂、集成商和品牌商眼中最可靠的制造合作伙伴。

 

中麒光电:制造力背后的“隐形冠军”逻辑

  中麒光电之所以被市场和资本看好,核心在于其在MLED制造领域构建了一套难以复制的“系统化能力”。这套能力不仅体现在技术、产能和品质控制上,更体现在其对产业链协同、客户服务和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

  据悉,中麒光电是国内首家同时具备COB与MiP双技术路线量产能力的企业,已实现P0.4-P1.8全间距段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其COB封装良率高达97%,巨量转移良率更是达到99.999% ,转移速度达200万颗芯片/小时,可妥善解决微间距量产的核心瓶颈。这一技术水平不仅处于行业领先,更为其在MLED高端制造领域建立起坚实的技术壁垒。

  中麒光电的产品优势同样突出,在绿色节能、系统兼容性、墨色一致性等方面表现卓越。其COB产品平均功耗低于300W/m²,屏体表面温度能控制在40℃以内,且适配主流控制系统与校正软件,可广泛应用于指挥中心、演播室等对显示效果要求严苛的专业场景。

  此外,中麒光电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芯片加工、巨量转移、封装到模组制造,全过程自主可控。其东莞东城厂区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COB月产能已达10000平方米,具备大规模稳定交付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东光大集团旗下企业,中麒光电得以高效整合集团内部生态资源—包括中镓半导体、中图半导体等关联企业,实现从衬底、外延片到芯片与模组的全产业链闭环制造,进一步提升其在MLED领域的研发响应速度和产品一致性。

  再次,中麒光电在定制化制造方面也具备极强的柔性能力。据DAV数字工程网了解、中麒光电目前支持模组尺寸、电源配置、控制系统等多维度定制,能快速响应小批量、多品种订单需求,满足XR虚拟拍摄、异形屏、沉浸式显示等新兴场景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柔性制造+大规模交付”的能力,也在传统LED厂商和面板厂之间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中麒光电始终坚守“不碰终端、只做制造” 的商业模式,不与客户争利,赢得高度信任。这种“隐于幕后”的定位,助其在产业链中充当“幕后推手”,成为大厂布局MLED生态的关键一环。

 

市场选择中麒光电,是制造专业化的胜利

  面板大厂纷纷抢滩MLED直显,市场却更看好中麒光电,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为深刻的产业逻辑:在MLED从“技术驱动”走向“应用驱动”的关键阶段,制造能力的专业化、系统化、柔性化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传统面板厂擅长的是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运作,但在面对多样化、定制化、快速迭代的MLED应用需求时,其制造体系并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而传统LED厂商虽具备制造经验,却普遍缺乏微间距量产的核心技术和良率控制能力。

  中麒光电则恰好填补了这一“中间地带”——既有技术深度,又有制造广度;既能大规模交付,又能柔性定制;既不与客户争利,又能提供全链条服务

  市场看好中麒光电,本质上是对其“制造专业化”能力的认可。在MLED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制造不再只是成本中心,而是技术转化、产品落地、商业变现的核心环节。谁能在制造端建立起高效、稳定、可控的系统能力,谁就能在这场MLED产业竞速中占据主动。

  中麒光电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制造在高端显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缩影。它不依赖品牌光环,也不靠资本炒作,而是靠实打实的技术积累、产业链整合和客户信任,在MLED这片新蓝海中,稳稳占据属于自己的制高点。

  未来,随着MLED技术进一步下沉至消费级市场,制造的价值将愈发凸显。而中麒光电,或许在这个“大厂博弈”的时代中,有望成长为最具持续潜力的“隐形冠军”。

分享
分享
QQ好友
QQ好友
微信
微信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