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CPSE视点 | 深度解读国务院“AI+”行动,AI如何重塑安防行业?

2025-09-08 09:08:28 来源:CPSE安博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的发布,不仅将加速AI技术与安防场景的深度融合,更将推动行业发展范式的全面跃迁。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明确要求以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号召,而是对未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次深刻变革指引。《意见》强调,通过“人工智能+”行动,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跃迁,并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今天数字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的当下,这一行动让AI与安防的深度融合再次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赛道,既是技术成熟与场景适配的必然结果,也折射出社会安全治理、产业数字化和民生智慧生活的深层变革。

图片

  政策引导,数字技术加速产业革新

  这份《意见》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节点和目标。到2027年,要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到2030年,这一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AI+”行动对安防行业的影响预测

  文件特别强调培育智能原生的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中,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并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

  在治理能力和民生福祉领域,文件推动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企业安全生产、智慧家庭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加快智能安防产业的技术与场景创新突破。例如,在社区治理中用AI主动识别消防隐患。

  一直以来,安防行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点数字基座之一。人工智能则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强烈的溢出效应和“头雁”作用。

  “人工智能+安防”是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升我国安防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平安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能加速我们所处的安防行业从传统的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从碎片化监控转向体系化治理,从而在复杂多变的治安环境中占据主动,从安全防范扩展到社会和产业降本增效。

  AI+安防的爆发性增长,正成为人工智能商业落地中发展最快、市场容量最大的主赛道之一,背后正是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的三重合力。

  近年来,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这直接惠及安防领域。上月7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而早在2024年6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旨在构建满足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人工智能+”赋能需求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在技术进步、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安全保障中的支撑作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和公共安全治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强调,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安防优势、市场需求更好结合,支持大模型在安防场景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监控设备、智能识别系统、智能预警平台等新一代安防终端和装备。

  从地方层面看,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以来,各省市迅速响应,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出台专项政策,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广西等省市推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并针对安防领域制定相应规划。这些政策往往聚焦于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提升和智能安防装备研发(具体如下图)。

图片

各省市“人工智能+安防”相关支持政策(部分)

  这些地方政策不仅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推动AI安防从试点向规模化扩展。这些政策不仅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更构建了“研发-试点-规模化推广”的完整链条,让AI+安防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

  技术落地:AI 如何重构安防行业全价值链?

  当前,人工智能对安防业的重塑,已经全面覆盖了价值链的全流程,从前端数据采集的“源头”到后端决策响应的“终端”,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技术叠加,更是行业逻辑的重构,帮助安防从“人海战术”转向“智能驱动”,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防范”,从安全本身扩展到降本增效。

  现在,“无AI,不安防”已成为行业共识。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4年中国智能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达823亿元,同比增长13.05%;预计2025年将突破900亿元,其中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场景需求尤为强劲。

图片

  在数据采集环节

  AI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头和传感器,实现多源数据的实时融合。例如,结合红外成像和边缘计算,AI能自动识别夜间异常行为,避免传统监控的盲区,推动采集从“被动记录”向“主动感知”转型。

  在识别分析环节

  AI凭借深度学习算法,如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和目标分类技术,构建高效的“检测-溯源-预警”闭环。以人脸识别为例,它已在机场、火车站等高流量场景广泛应用,能在毫秒级内比对海量数据,提高准确率达95%以上,显著提升了安防效率。

  生产制造环节

  生产制造环节针对安防装备,AI优化了供应链和设备维护。通过预测性维护算法,AI能提前检测摄像头或报警系统的故障,减少downtime,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保障”的转变。

  在质量管控环节

  AI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安防产品进行自动化检测,确保硬件的可靠性和标准化,避免人为失误。

  供应链物流环节

  AI结合物联网设备,动态优化安防设备的库存管理和部署路线。例如,在智慧城市项目中,AI能根据实时需求调整监控点的分布,推动管理向“动态智能”转型。

  在云服务环节

  AI通过用户画像和需求预测,助力安防企业从单纯卖产品转向提供“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如云值守便利店,助力行业向高附加值模式升级。

图片

  此外,AI还在其他场景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培训方面,AI数字人能模拟真实安防情境,提供定制化培训方案,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在售后运维方面,AI通过故障预测和自动修复,保障安防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些应用如下图所示,涵盖了安防的多场景生态。

  值得期待的是,即将于10月底启幕的CPSE安博会作为全球安防风向标,预计将集中呈现这些场景的落地成果——从搭载智能体的端侧AI到融合大模型的平台应用,各类创新方案或将进一步推动“AI + 安防”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化应用。

图片

安防行业AI应用场景(部分)

  企业实践进一步凸显了AI的价值重构。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等头部企业,正推动前沿AI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将大模型和智能体嵌入设备,实现实时主动分析;例如,海康威视推出的多模态大模型AI融合巡检超脑,升级了人、车、行为识别算法,为行业带来全新体验。

  在具体应用中,AI赋能的无人值守场景加速铺开:熵基科技无人酒店场景方案的智能门禁联动自主入住系统,实现安全与服务的双重保障;智能停车场通过车牌识别和行为分析,推动运营效率提升。这些不仅突破传统安防边界,还将价值延伸至降本增效,成为应对劳动力短缺的重要路径。

  未来展望:2025年的智慧安防图景

  从政策引领到技术融合,从全流程渗透到全价值链重塑,“人工智能+”行动正成为中国安防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变量。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安防的瓶颈,如人力依赖和响应滞后,还重构了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安防市场竞争中,国内头部厂商已凭借AI技术抢占先机,出口份额持续上升。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和5G、边缘计算等的深化应用,“人工智能+安防”将释放更大潜力,推动我国安防业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具韧性的新阶段。

  当然,这种重塑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包括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和伦理问题。例如,随着家居AI摄像头的渗透率提升,隐私数据泄露风险加剧,如何在安全与个人隐私间找到平衡,成为行业必须直面的命题。因此,文件强调加强标准建设和风险防范。企业需在创新中注重合规,确保AI应用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侵犯隐私。同时,国际合作是关键,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推动安防标准的互认,避免技术壁垒。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CPSE安博会暨世界数字城市大会主席杨金才发出呼吁: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推进标准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注重人才培养交流,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望十年之后的2035年,当智慧安防普及率超90%时,我们将看到一个更舒适、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的智能社会。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愿景,为即将到来的智慧社会筑牢坚实的安全底座

分享
分享
QQ好友
QQ好友
微信
微信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