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LED显示行业深陷“屏”技术内卷红海,厮杀正酣之际,一个关乎系统生命线却常被忽视的精密环节——显示配电系统,正因其严苛的技术门槛与“毫厘定生死”的精细化要求,悄然成为专业实力者的竞技场。在这里,深圳市中电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强能”) 以近十年的精耕细作,逐步迈入市场前三行列,更以独特的“军工品质”智造体系和机器人生产线,重新定义LED配电系统的价值高度。
近日,DAV数字音视工程网记者受邀中电强能位于惠州市沥林镇仲恺高新区中集智城产业园的新厂区,直接对话总经理郝福安先生,试图探秘这家在细分赛道锻造出“军工品质”实力的企业,其背后的专注密码与进阶之路。
中电强能总经理郝福安
军工品质筑基,智造实力领跑
2016年,中电强能敏锐地切入LED显示配电这一细分市场。“当时显示屏画质绚丽、应用广泛,但其配电环节作为关键配套,市场小而散,大企业看不上,做好却不容易。”郝总向DAV记者回顾创业初衷时坦言。因此,中电强能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以技术研发为矛,以军工品质为盾。
“中电强能、军工品质,这不是口号,是行动,是长期砥砺前行,匠心雕刻。”郝总强调。这份品质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严谨的管理理念、创新的产品设计、严苛的供应商筛选,到国内首创的配电箱机器人生产线、服务军警等高端客户的大型案例,乃至内部员工持股的激励机制,共同构筑起中电强能“军工品质”的坚实底座。
研发是品质的源头活水。据郝总介绍,中电强能已自主开发出PLC200、PLC300、Smart PLC、PLC600、Smart-F300等六大系列PLC控制模块,累计开模上百套,更拥有书本配电箱(BOOK)、迷你配电箱(MINI)、刀片配电箱(BLADE) 等多项发明专利产品,成为行业创新的风向标。
生产制造则是品质落地的关键保障。中电强能引以为傲的两条机器人生产线,是其在智造领域领先的象征。“这条4年前投入运行的产线,彻底解决了人工切割、打孔、扩孔、螺钉固定的精度难题,”郝总告诉DAV记者,“通过激光精准作业,该产线已实现从底板元器件位置、导轨、到走线槽的全面标准化,将产品一致性推上新台阶,同时产能提升约20-30%,且支持7*24小时不间断的稳定运行和一人管控的高效模式,显著提升中电强能的产品精度和生产韧性。配合定制的线材设备、母排设备、绕线设备及自动包装线,其公司已构建起一个高度标准化、自动化的现代生产体系。
精品案例印证实力,新品战略剑指全球
扎实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支撑中电强能在高端市场攻城拔寨。青岛海滩震撼的3D大屏、广州网红地标十联控项目、广州长隆复杂的50联控系统……这些知名案例的背后,都有中电强能配电解决方案的稳定支撑。“实现50联控或10联控,在业内能做到稳定可靠的企业并不多,”郝总透露,“我们自主研发的PLC全智能控制系统专为多联控设计,内置冗余,能实时读取所有数据、异常报警并记录操作日志,满足严苛的指挥调度需求。”
面对市场变化,中电强能的产品战略愈发清晰。硬件方面,郝总告诉DAV记者,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中电强能已构建完整的产品体系:包括面向基础应用的SMART系列和工程时控配 电箱系列,针对高端智能场景研发的PLC 600 系列,以及专为特殊空间打造的刀片式、书本式、迷你型等小型化解决方案。这一产品矩阵能够全面适配从传统SMT、COB到新兴异形屏、透明屏、格栅屏等各类显示技术的配电需求。
此外,据郝总透露,中电强能即将于8月推出战略级新品——全球智能配电箱(GL-PLC系列)。 "这一产品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智能控制模式的突破,目前行业内尚未有同类产品。"郝总强调,该系列凝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成果,不仅搭载有精密的PLC控制单元和经过优化的输入输出端口,在外观设计上也实现了全面升级。初期将优先满足国内主流显示屏上市企业和优质客户需求,并借力其海外项目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软件层面,郝总认为,随着LED显示行业向多元化、细分化、场景化方向发展,配套配电系统必将迎来"精细化、智能化、AI化"的产业升级。在这一趋势下,中电强能正积极推进智能化转型战略。"我们正在对云平台进行全面升级,"郝总介绍,"新平台将实现配电箱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数据存储分析、操作日志记录、异常预警及风险预判等智能化功能。"尤为关键的是,该平台还将支持远程软件升级功能,这意味着未来系统更新维护不再需要工程师现场操作,通过云端即可完成,不仅大幅提升服务响应速度,更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DAV观察:以“专精特新”穿越周期,配套即机遇
在LED显示产业链中,配电箱虽非舞台中央的主角,却如同精密的“心脏”,其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关乎整个显示系统的生命力。中电强能近十年的发展印证了一个硬道理:在充分竞争的行业生态里,细分市场绝非边缘地带,而是专业化企业构筑壁垒、赢得尊重的沃土。
面对行业的“内卷”与屏体技术的快速迭代(如SMT、COB、MiP路线并存,异形屏、透明屏兴起),中电强能始终心无旁骛,其应对之道清晰而坚定:持续加码研发,深化智能制造,拓展智能化边界,以极致的产品力与快速响应满足多元化、精细化的客户需求。 从首创机器人产线保障军工品质,到开发全球系列剑指高端,再到布局AI云端服务提升价值,中电强能走出了一条“以专求生、以精求强” 的特色发展路径。
当郝总说出“没有一家企业能大包大揽所有产品”时,其背后正是对行业专业化分工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中电强能甘做、也立志做精“关键配套”的战略定力。
在LED显示百花齐放的时代,中电强能对细分市场的专注深耕与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为其在未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竞争中,奠定持续领先的基石。其发展之路,也为行业内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