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显控行业加速迈向IP化、网络化,分布式架构凭借其灵活部署、高效协同的特性,正逐步取代传统集中式系统,成为指挥调度、智慧城市、广电传媒等领域的核心解决方案。然而,面对市场上深压缩、浅压缩、双引擎等多种技术路径的“百家争鸣”,用户如何在性能、成本与场景适配性之间做出最优选择?
作为国内分布式显控技术的先行者,晨驭科技自创立之初便深耕分布式拼接融合领域,凭借十余项国家级专利和自主研发的MCNet全IP浅压缩分布式处理器 ,成为行业技术标杆。在技术路线纷繁的当下,晨驭如何定义分布式显控的未来?其创新逻辑能否为行业提供参考?带着这些问题,DAV数字音视工程网特邀晨驭科技总经理潘卫明先生 参与“DAV专访”活动,与其深入探讨分布式技术的演进方向与市场破局之道。
晨驭科技总经理 潘卫明
数字音视工程网:晨驭科技作为全IP浅压缩分布式处理器领创者,其MCNet系统如何通过纯硬件架构实现8K/16K全帧率无损传输?
潘总: 我们基于自主研发的JPVC2无损压缩算法 ,深度融合JPEG2000的高压缩比与视觉无损特性 ,同时结合VC2的低时延优势,并在编解码技术中集成抗丢包、乱序处理及同步标签字机制,从而实现全帧率无损传输。同时,为充分发挥算法性能,我们采用FPGA硬件架构 ,依托其超强并行计算能力,实现以4K/8K为基本单元的纯硬件全帧率无损处理;而针对16K及以上超高分辨率信号,则可通过多单元精确同步传输实现无损呈现。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指挥中心、高端会议、仿真模拟 等对画质与时延要求严苛的场景,以硬件级可靠性支撑超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与处理需求。
数字音视工程网:MCNet分布式系统曾多次参与国家重点航天发射任务,其如何通过特有的同步、压缩、传输等技术,满足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对音视频系统的需求?
潘总: 航天任务通常涉及全球直播,操作与指挥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视频同步、低延时、清晰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针对这种高可靠性场景,我们在关键传输和调度环节设计了可靠的算法,并采用硬件实现,同时考虑到关键点的冗余备份,确保传输与调度万无一失。为此,我们自主研发出JPVC2无损压缩算法,该算法深度融合JPEG2000高压缩比与VC2低时延特性的“混合基因”技术。通过FPGA硬件的超强并行计算能力,该系统以4K/8K为基本单元实现全帧率无损传输,并凭借抗丢包、乱序校正和同步标签字技术 ,可确保信号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绝对稳定。
截至目前,每年上百次航天任务中,该算法从未出现故障,充分证明晨驭科技的算法和解决方案能够完全满足高精尖领域对音视频系统的要求。
数字音视工程网:晨驭的浅压缩分布式技术可显著降低视频带宽需求,这一技术相比传统方案 在4K/8K信号处理上有哪些独特优势?
潘总: “浅压缩”技术本质是视觉无损压缩技术 ,其压缩倍数通常介于1- 20倍,区别于传统压缩技术如H.264/5/6 动辄 100 倍以上的压缩倍数。二者并无绝对优劣之分,需依据具体应用场景评判。
在航天指挥中心等高可用场景,浅压缩技术优势显著 ,相较于H.264/5,它具备更低延时、更高清晰度以及更优同步性 ;与传统JPEG2000 技术相比,浅压缩技术延时更低;而与VC2 技术对照,在同等清晰度条件下,浅压缩技术可实现更高压缩比。目前,公司浅压缩算法压缩率接近JPEG2000,延时和清晰度足以媲美SDVOE 产品。不过,在安防监控场景,因 H.264/5/6 高压缩比特性可极大降低带宽需求,其适用性仍是更为突出。
数字音视工程网:AI技术正深刻影响音视频行业,请问贵司未来是否计划在分布式系统中融合AI?又该如何实现落地应用?
潘总: AI 技术正深刻影响音视频行业,在语音指挥、智能运维、2D到3D转换、音频智能降噪等方面已得到初步应用。但目前AI在语音指令识别率上仅能达到 92% 的准确度,在高可靠运用场景中还无法替代人工操作 。智能运维方面,AI 主要体现在缩小搜索范围、快速查找故障码等功能上,尚不能实现精准运维。此外,2D到3D转换技术目前仅能对图片进行转换,也无法将2D视频转化为时间、几何空间、纹理等都连续并一致的3D视频。
尽管AI在音视频领域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在指挥中心等场景对算法、算力、精确数据集要求极高,但其应用前景仍备受关注。晨驭科技早在三年前便已着手开展AI 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智能运维、语音指令识别、智能降噪等领域 ,相关产品模块也在逐步试用中。
总体来看,AI 技术在音视频行业的应用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阶段,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有望在更多场景中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
数字音视工程网: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晨驭科技在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有哪些战略布局?
潘总: 中美贸易战升级后,原产于美国的高性能及高级别芯片与技术采购难度增加。自主可控既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公司的必然选择 。然而,国产芯片技术生态尚未成熟,技术支持不足,产能受限,导致其价格高于进口产品。这对资金有限且资源相对紧张的小公司而言,既增加了投入成本,也延缓了产品的上市时间。
晨驭科技目前的核心算法均为自研,均采用国产化高性能芯片实现自主可控不存在过大的技术障碍。若不考虑成本和性能差异,公司产品已实现自主可控,涵盖软件、操作系统、硬件、算法 等层面。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公司仍坚定地走自主可控之路,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为我国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晨驭科技始终认为,在航空航天、指挥调度等高精尖领域,可靠性远比盲目追逐技术风潮更为重要。正是这种对底层技术的极致追求,使晨驭成为业内少数能同时满足航天级严苛标准和超高清产业需求的厂商。面向未来,晨驭坚持一个核心理念:真正的技术领先不在于堆砌热点,而在于能否在极端应用场景中经受住最严苛的考验 。
这种务实创新的态度,正是晨驭科技持续领跑行业的关键所在。
媒体结语:
在音视频显控行业狂飙突进的今天,晨驭科技的选择显得尤为独特——当大多数企业追逐AI、元宇宙等风口时,它却将十年光阴倾注于一行代码、一枚芯片的极致打磨。这种“慢”,恰恰成就了其在关键领域的“快”:从航天指挥中心的毫秒级同步到8K/16K无损。
未来,随着国产化替代与超高清视频产业的爆发,晨驭的“慢技术”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它的成长路径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范式:在“卡脖子”领域,唯有将核心算法与硬件自主权牢牢握在手中,才能真正赋能千行百业,助力中国智造从“跟跑”转向“定义标准”。这或许正是分布式显控行业乃至中国高科技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